找到相关内容678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宋辽金夏宗教史之宋、辽、金、夏宗教概述

    中兴 ,出现了羲寂、义通、知礼、遵式、悟恩、智园、庆昭等一大批天台学僧,在社会上广泛宣扬天台宗 一念三千 、 性具善恶 等理论,对宋代哲学的发展有所贡献。另外,知礼与悟恩,庆昭、智园等人,因天台宗创始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982974.html
  • 藏族的民间信仰

    的其余三类龙神,则是善恶兼有的神灵,他们既可能给人类带来祸乱、灾害,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幸 福和平安。   藏族对龙神的祭祀同样也随着时间的推延而日益复杂。早期比较简单,就是把龙神所喜爱的食 物,如芫荽...

    王尧/黄维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1683163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三):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

    末那识)之转变,所以祝世禄在《罗碧斋小言》里说:“见人不是,诸恶之根;见已不善,万善之门。”天下的有道无道,善恶的肇因就在这儿呀!   眼前所见的皆是别人的不是,即是一种小我的心态,也是诸恶之根源;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自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45983353.html
  • 佛教思想与伦理学

    “真妄和合识”(‘观音玄义’中说为无记无明。乃善恶依持的一切种子。亦即所谓“藏识”或“种子识”)。此黎耶心体亦即吾人的自体或自性,具有觉不觉二义(二义不二,但是一心真如),既非“真”(也可以假定为“...   至于伦理学所欲探讨的范围,实在非常广泛。诸如“人”的本性、善恶的问题,生命的意义或存在的意义;价值观念,尤其精神价值的问题;自觉或自我实现的问题;个人的人格及道德(包括道德的起源、发展、规范、...

    陈进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40483457.html
  • 以罗汉像为例来谈五代之后中国佛画发展之流变

    种种生死轮回和善恶报应,从而宣传它的教义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,受中国文化的浸润,并与之相融合,逐渐形成中国式的佛教。同样,佛教绘画作为一个外来艺术品种,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演变的过程,与此同时,它又和...

    龚明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0551083724.html
  • 南朝佛寺遗产概说

    其像;第二位称迦诺迦伐蹉,佛经上说他是“知一切善恶法”的声闻(“声闻”指亲自听到过佛的言教声音觉悟而得果位者)等等。此外,佛经《十诵》上还说到“五百罗汉”,其他佛经中也有类似内容。五代开始,在中国寺庙...

    贺云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384076.html
  • 文明的起源与哲学和宗教体系的形成

    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  印度宗教哲学中的“梵我同一”与中国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有相同之处。所不同的是,它没有关注社会的政治结构,也没有追究人性善恶问题,而是探讨了人的生命轮回、精神解脱和...

    姜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5484095.html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三) 火化超度等问题

    、垢净、高下、善恶、是非、因果等等宇宙一切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作用,都是七大功能的变化现象、变化作用,用《楞严经》的话讲,七大都是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……宁有方所,循业发现。”七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超度|中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5154884165.html
  • 《西游记》的思想意义

    的行为在社会上是正还是邪,不在于他的身份,更不在于他高贵的出身,而在于他实际的行为。判断一个人的正邪、善恶,要根据他的具体行为,他的行为是恶的,他就是恶的。   再进一步看,这里讽刺调侃的对象往往是...

    傅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4984204.html
  • 论禅与诗

    自清净,只因为被外境所惑才产生善恶差别,因而要勤勤拂拭,使不染污。这就是“凝心入定、住心看净、起心外照、摄心内澄”的渐修之道。这也就把做为戒、定、慧三学之一的用为修证手段的禅法,变成了心性修养功夫,并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784356.html